图为游客在桃花林里拍照。李隽摄
中新网青海民和4月20日电 题:青海“瓜果之乡”民和:人勤春来早“桃花源”里话振兴
作者 李隽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清晨,在地处甘青两省交界的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,马场垣乡的千亩桃园里,下川口村民冯金明从自家的“桃花源”里搬出一箱箱饮料摆在桃林边的硬化路上。
“今天是桃花节的最后一天,早点摆上,趁游客还没来,我把园子里的桌椅板凳多放一点。”他说,家里种了6亩桃树,桃花开的时候在景区旁摆摊,到了桃子成熟的时候,就在自家桃园发展休闲采摘,一年下来收益不错。
图为摄影爱好者在桃花林里摄影。李隽 摄
酿皮、凉粉、甜醅……说话间,很多附近的村民都拉着自家的各色“手艺”沿着硬化路纷纷支起了小摊点。
民和县是青海的农业大县,有青海“瓜果之乡”的美誉,地处黄河、湟水谷地,气候温润,是青海省春播最早的区域。也曾是国定贫困县,全县63.29万亩的耕地六成以上在干旱山区。
而位于下川口垣上的千亩桃园,是民和的一张“金名片”,每年四月桃花烂漫,桃林下不仅有忙碌的村民,更多的是来自四方的上万名赏花游客。
18日至20日,“天路桃源魅力民和”民和桃花文化旅游艺术节在这里举行。忙碌的不光是当地村民,前来采风创作的摄影家、画家也是忙得不亦乐乎。
“种植面积大、树龄长、花开得好,照片拍起来真不错。”马亮是一名摄影爱好者,这是他第一次来到下川口村拍桃花,现场美景让他感慨不虚此行。
图为游客在桃花林外的小摊上购买凉帽。李隽 摄
桃花林里,穿梭着来自西宁、海东以及邻省甘肃的游客,他们呼朋引伴、相互拍照。此外,桃源深处的古筝弹奏、葫芦丝吹奏等表演,更是丰富了游客的旅游体验。
当地栽植桃树的历史,可以追溯到三百多年前。近年来,当地政府抓住乡村旅游的发展机遇,通过栽培新树种、完善基础设施,打造了超过1500亩的“桃花源”。乡村旅游与特色果园产业融合发展,也带动了桃果加工业和旅游服务业迅速增长,成了当地村民增收致富的新渠道。
“我们当地村民依托自己的桃园,为游客提供‘吃喝玩乐赏’一条龙服务,从花季到果季均有产出,足不出村就能有可观的收入。整个桃花节期间,预计接待游客超过30万人次。”民和县马场垣乡乡长罗吉才说,以花为媒、借花发展,民和县擦亮桃花品牌,发展桃花经济,让桃花源真正成了助力乡村振兴、带动农民增收的“富民产业园”“生态经济园”“文化旅游园”。
冯金明告诉记者,30多年前他家种的都是肉桃,桃林附近都是沙路,每年桃子成熟他都要和家人一起摘桃子,运到附近的集市上,一斤桃子只卖8角钱。
图为汉服小朋友在桃花林里演奏古筝。李隽 摄
“现在好了,政府给桃林修了路,还打造景区,组织桃花节,桃树开花、结果我们都有收益,7月中旬到8月底,来采摘的游客特别多,一斤桃能卖5块左右。”冯金明说。
据了解,马场垣乡桃林每亩年产量2500公斤左右,每公斤按4元计算,当地桃树年亩均收益能够达到2万元,近年新栽植的桃树成林后年收益预计能达到1500万元左右。
马场垣乡党委书记祁延虎说:“依托本地特色优势资源,我们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,使乡村旅游成为传播文明,交流文化,增进友谊的桥梁,力争将马场垣乡千亩桃林打造成集经济价值、生态价值、文化旅游价值为一体的‘世外桃源’”。(完)
X 关闭
Copyright © 2015-2022 起点医疗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皖ICP备2022009963号-12 联系邮箱: 39 60 29 14 2@qq.com